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母院

先贤驾黄鹤,德馨留成均——信电系举办姚庆栋教授追思会

编辑:admin 日期:2014-03-24 09:09 访问次数:3997

 

 

“每逢清明倍思亲”,3月20日,信电系在玉泉校区邵科馆为已故学系创始人之一姚庆栋教授举办追思会。校党委副书记任少波出席追思会,系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40多位姚庆栋教授生前好友、同事和学生参加会议。系党委书记徐国良主持会议。

任少波为追思会作讲话。“对于姚庆栋教授的离世,我感到深切的悲痛和惋惜。他的精神和事迹对我校目前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都十分有意义。姚老先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敬业奉献精神,大胆突破、敏锐创新的求是学风和与人为诚、待人以善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任少波高度评价姚庆栋教授,他号召要弘扬和学习姚庆栋教授坚定信念、敢于担当、敏于创新、精心育人的宝贵精神。“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表现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核心价值观在姚老师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不仅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做出了榜样性的示范,也是我校求是创新的标杆和楷模。姚老先生用一生追求顺应时代发展和服务国家需求的‘中国梦’。我们要继承他的价值观、梦想和精神,为实现‘浙大梦’以至‘中国梦’作贡献。”

原浙江大学副校长、原信电系系主任顾伟康老师说:“姚老师是我学术的引路人,也是我做人做事的好榜样。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曾经带我们到浙大旧址,给我们讲述于子三惨案和当时的爱国民主运动。为了补偿十年‘文革’,他拼命工作。而且带头给青年教师补习专业课和外语,支持青年教师出国。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是姚老师培养出来的。我殷切希望你们能继承遗志,以卓越的成绩报答恩师。”

与姚庆栋教授共事过的慧君老师说起信电系创建的历史。“随着形势发展,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输送更多的科技人才,姚老师当时一人跨两个教研室工作,带领两个团队在一穷二白的境况下找方向、发论文、接项目,打开了新专业的局面。姚老师工作很努力,跟他工作比较累。但是他的工作态度激励了大家。他心里只有怎么把工作做好、把系建好,却从没有享受过。他对工作的热情、对同事的关心永远留在我心底。”

曾两度与姚庆栋教授同寝室的张德馨老师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姚老师是又红又专的党员,而我是一名普通群众。但我和他之间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党群感情。我还是他结婚的证婚人。他曾为我要制作的电子管收音机在上海买电子器件、跑吴山路买零部件,还请我吃最好的面条,带我去北京科学院学习计算机。”无论是生活上的周到还是学术上的帮助,都是姚庆栋老师慷慨无私的付出和关怀。

以张明、虞露、李光球、陈发根、朱小富、郑树生吴征为代表的姚门学子,也纷纷缅怀恩师。“姚老师为人谦虚,以‘教书匠’自称。担任支部书记的他亲自给我们上党课,尤其重视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在困难时期,他常用国家发给他的补贴请我们学生周末去家里吃饭,还亲自去买菜、洗菜,为我们下厨。”58级的校友陈发根如是说。同是58级的校友朱小富说:“我是11系的学生,当时的11系属于国防保密专业(导弹与火箭)。浙大国防科研领域研究条件艰苦。相较于其他高校,既没有资料也没有教材更缺少专家。本来我们的基础就薄弱,而且冬天夏天都要参加劳动,上文化课的时间就更少了。由于严格的政治检查和保密要求,姚老师想给我们补课却不能请系外的教师。所以,全靠带着另外几位教师给我们上课,姚老师承担主要课程。他总是能把知识原理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晰透彻。这种教学方法对我后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很有帮助。”

留校工作的张明教授说他是读博时期进入姚老师的门下,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姚老师给他写的读书报告评语。“我第一次写博士读书报告时,一共才写了12页,可是姚老师给我写的评语却足足有18页。那时没有电脑,有些内容不能直接复制粘贴,都是他手写的。我现在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不仅要学习他的精神,更要学习他这样去做。直到住院的前一天,他都还来系所办公室上班,都在想着可以为专业发展做些事情。”虞露教授说:“正是因为他的高瞻远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邀请了我国第一批外国专家作视频编码交流,撒下了中国视频编码的第一把种子。他编写的教科书至今被北大和清华使用,恩泽后代;他把数字电视研究做成产业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且他的踏实和刻苦让外国专家见识到中国学者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大的进步,帮助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建立声誉。当他意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外国,进入一流很难实现时,便立下要自己做芯片的决心。” 

“还记得我当时跟着老师们一起做项目,但我负责的部分过程一直不顺利。我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情绪也很不稳定。”虽然张朝阳教授只跟着姚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但他说姚老师对他的帮助和影响非常大,“有一天,他召集项目组的师生开会。专门针对我负责的部分,写了满满7页纸来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姚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耐心、细心地指导我,让我重树信心。他用亲身行动告诉我,在科研遭遇瓶颈时,要怎么坚持、怎么面对;也教会了我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要怎么帮助他们。”张朝阳教授还带了姚老师对他论文的修改手稿,手稿上满是姚老师用铅笔做的批注。姚庆栋教授关心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学业,曾受惠过他的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也都一一讲述了姚老师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徐国良提到:“每年向系老领导汇报工作时,姚老师总是充分肯定我们的工作,并给予亲切的鼓励。随后,再讲学系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他强调学系和科研方向都要紧跟国家的发展方向。在这次患病时,我去看望了他两次。可是每次去,他总是叫我们不要去,怕我们耽误工作。我们要学习和传承姚老师的精神和作风,才能建立团结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君子。”“信电系的改名就是得益于姚老师的前瞻性。”系主任章献民说,“我非常敬佩姚老师独到的学术视野。我刚担任系主任时,他就提醒我要好好发展纳米电子学。他不仅着眼于自己的专业,而且能从大局、从一定的高度来考虑。他的处事为人都激励着我们要为信电系更好的发展做不懈的努力。”

原系主任仇佩亮教授、王匡教授和原副系主任周峰教授因有事未能参加追思会,但都撰写了怀念姚老师的纪念文章。

在同辈的眼中,姚庆栋教授提携后进、倾囊相授;不畏艰难、一心为系;坚忍不拔、爱国忧国。在晚辈的眼中,姚庆栋教授平易近人、爱生如子;治学严谨、育人得法;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他为人简朴、生活简单,把满腔的热情和精力都投身到教学和科研事业中,是一位好同志、好同事、好老师、好领导。

姚庆栋教授在浙大学习工作了近七十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栋梁之才,更是通过无形的示范和友善的提携,带领一代代信电人前进。即使是退休后,他依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上班,退而不休、以教为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姚庆栋教授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苦心经营的信电系将不负重托和期望,早日跻身一流;他培养的姚门弟子将传承他的精神,为国家输送高端人才;他奔走呼号的数字电视和芯片等高新技术研究也将前赴后继,光耀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