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信电系大楼捐赠项目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邹建伟:求是创新潜深海,热血豪情铸军魂

编辑:xdx 日期:2018-01-03 11:11 访问次数:891

20171024日,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邵科馆报告厅隆重召开“一甲子喜迎二甲子——电机系57级入学60周年返校庆母校120周年华诞大会”。1957年,电机系、电机、发电、工企、无线电技术等八个专业400名学子同时入校,历经60年风雨变化,这次有140多名老学长跋程来校。当年的风光青年,现均步入耄耋之年,悠悠六十载,拳拳赤子心。他们生于战乱,谋职于国家经济困难之际。在他们身上秉承求是精神,牢记使命与担当,有着许多传奇故事。其中的同门校友,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的邹建伟学长就是其中之一,在24日会后当晚,我们在其驻地现场,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邹建伟学长于1957年凭借着出类拔萃的高考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在浙江大学就读的五年时间里,随国家发展需求和学校安排,他先后转了三个专业。一开始,他被安排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到了三年级下学期, 他又转到“自动学远动学”专业进行遥控遥测技术的学习研究,但是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四年级时他又转到了无线电技术专业,学习通信与电子技术。

每次转到新专业,都需要重新学习基础课,所以学业很紧张。教半导体的老师自己也要同步学习,同学们课上都听不太懂,只能自己去图书馆找原版外文书看。学习晶体管的时候,老师晚上自己翻译美国的教材,上课的时候学生没有课本,课后才分到一张张的讲义用于复习。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图书馆里,不太出学校玩,还经常需要把书留在图书馆抢位置。当年的求学条件十分艰苦,但也得益于多专业的学习,邹学长在强电、弱电、机械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毕业后,邹建伟学长志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海军中的一员。他未出生时父亲就离世了,三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之后靠祖父祖母养大。解放前,他虽然在上海,但生活却非常拮据,所幸解放后国家资助他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因此他对国家一直心怀感恩,他认为毕业后参军保家卫国,是回国家培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位,部的存在就是了打仗,平时训练了打仗,做技术保障也是了打仗,上前线可能会牲,做技也可能生危,所以入部首先要做好牲自己个人利益的悟。除此之外,学长还认为是个大熔炉,通锻炼的各种素得更加正,国主精神也得以升,即使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经过的打磨也能在位上尽尽力,敢于克服困完成工作。

参军以后,邹学长在海军潜艇学院工作,同时分到潜艇学院的地方大学生有八十多人,分别来自复旦大学、北大、哈军工、哈工大等大学。其中,邹学长是第一位获得先进工作者的浙大学生,这令他倍感光荣。1962年,国家还处于困难时期,但是国家对于国防力量十分重视,希望培养一些文化程度高的艇员。以前受训的艇员,大都是部队战士,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但从那时开始,希望能有高中程度的毕业生进来接受培训,所以教材需要加强理论基础和实践培训,为此,要求重新编通信理论的教材。

邹学长被分到专业教研室后,教研室的领导就将重新编教材的工作交给了他。由于他刚从大学毕业,重新编教材并不容易,但是他在浙江大学学了通信原理、接受设备与发送设备的原理,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所以他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上下两册教材的编写,之后他就开班进行了课堂教学,最终考核时学生们的总评成绩优秀,反响很好,邹学长也因此评上了先进工作者。这是他人生第一次评上先进工作者,作为浙江大学的毕业生,他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荣誉感,母校培养他,为他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而他又学以致用,获得了工作后的第一次阶段性成就,他因为替母校争了光而感到十分喜悦。

邹学长参军以后,除了编教材以外,在很多工作岗位上任过职,去过农村,去过连队,也去过军舰。并不是每个岗位都和他的专业对口,所以每承担一个新的工作,他都会面临很多从未遇见过的问题,这迫使他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邹学长还曾被分配到武汉军区下面的一个工厂,因为他懂技术,所以就到车间里接触实际器件,需要机械方面的知识比较多,跟本专业不是很接近,但是他学过三个专业,所以也学过一些机械零件设计的相关知识。通过一步步学习,他逐渐适应了工厂里的工作,甚至进行了一些技术革新。通过不同的工作和项目,邹学长感悟到了这样的人生经验:我们毕业之后不可能只做一份工作,肯定会有新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当工作岗位和专业不太对口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努力去做,只要我们努力去学,也能获得成功。

邹学长参与工作多年后,还始终牢记着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校训。

八十年代初,邹建伟学长被派到了东海舰队,主要从事舰艇装备技术保障工作,其中包括潜艇的通信问题。由于在水下,电磁波都易被吸收了,所以潜艇通信很不方便,一般都靠长波通信,因为长波在海水中衰减较小。当时,根据作战训练需要,上级领导机关下达通知,要求设计出一台千百瓦以上的中大功率长波发射机,使得潜艇能安全前往东海第二岛链进行训练。

后来,邹学长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但是在这之前他并没有承担过如此重任,领导认为他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只要他肯动脑筋,一定能完成这项任务。这是一个工艺要求很高的项目,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最好是能能采购器材重新进行设计,但是由于经费紧缺,项目团队只能采用国家下马的一个导航台上的旧器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长波发射机,这对设计来说又更加有难度了。

面对领导下派的任务,邹学长没有退缩,而是接受现实,带领团队成员用了三年多时间攻克这个难题。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项目团队经常在深山老林,他家在上海,只能两头跑,那时候邹学长的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了,需要他照顾,但是为了工作,他也难以顾家了。从理论计算,到设计线路,再到实物测试,项目进展的每一步都需要认真检查,这对邹学长自身的要求很高,需要他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但是因为他在大学中学过三个专业,有较广阔的知识面,所以依然能胜任这项职务。

设备开始调试之后,一开始还十分顺利,但是功率上升至70%左右时,突然火花四溅,出现了跳闸,天线也被烧断了一根。“寄生振荡”发生了,这是大功率长波发射机时最忌讳出现的问题,因为很难找出故障的原因。这个问题出现后,邹学长每天寝食难安,晚上躺在床上有了新思路,半夜三更也会马上起床记录下来,第二天早上再进行思索整理,可还是难以解决问题。做项目期间,邹学长经常路过杭州,有时候会回母校看看老师。他常常去拜访无线电专业的何志钧教授。出现故障后,他反复想起何志钧教授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长波发射机是一项成熟技术。”这句话为他指引了排查的方向,邹学长觉得控制系统、传输系统都没有问题,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库存较长的高压器件上。

经分析,邹学长认为高压器件数量多,而且了库存了好几年,一些参数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这只是他个人的猜测。当时科研条件艰苦,发射机高频调节器件放在一个电磁屏蔽的房间里,当时没有录像设备,工作人员只能在房间外静静地调试。但是发现问题时,不能只靠猜测进行解决,邹学长一直秉承着求是校训,面对问题时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证实出现问题的原因,他的团队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放置着高压设备的屏蔽房进行排查,最后终于发现是高压电容损耗过大,引发了参数变异,造成故障,更新后调试立即成功。邹学长认为,工程上有很多问题是你没想到的,但研究科学技术就要认真负责,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复苏,但是此前奉行军队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所以最初几年部队经费不增反降,所以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二十多年里装备都没能发展起来,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这时再按部就班地发展,就很难赶上其他国家,因此部队提出要跨越式发展,希望能引进一些装备,将里面的技术消化吸收以后再创造。苏联解体后经济困难,有意向卖潜艇,而部队也正想买。邹学长在上海基地装备部工作时,正好有这个机会参加引进装备保障的谈判。1995年,他带领40个技术人员到俄罗斯去学习引进装备。当时,俄罗斯正值苏联解体不久,经济停滞,配套条件不足,相关的俄罗斯培训条件也很差,一些代理教官只会读读说明书,跟他交涉之后才终于学到一些东西,但还是不肯教授关键技术,因此学习内容打了折扣。

 当时军费并不宽裕,买了装备,就买不了维修资料, 所以潜艇刚引进不久,就因为操作规程不当而把主电机烧坏了,影响潜艇升降的高压空压机拉缸了,出了这么大事故,直接就“通天”了,大家压力很大。当时有两种舆论,一种说不指望能把坏的装备修好,只希望别把好的装备修坏,还是把潜艇拿到俄罗斯去修,另一种认为,要立足自我,逐步形成自己的修理能力。邹学长认为一定要自己修,国防建设的装备可以用美元买,但国防核心力量的建设,用美元是买不到的,国防能力的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我们自己。

邹学长认为,中国有二十多年的潜艇制造和维修能力,基础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解决,至于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请国内的科研所和高等学校的专家来论证和指导,实在不行,也可以请教外籍专家。经论证,上级领导机关认同了这一观点。就这样,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邹学长参加的团队不仅学会了修理各个系统,还开发了一系列检测设备,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在修理的时候也能进行改进和创造,他们的工作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邹学长还提及了他送给学校的039B型潜艇纪念品,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最先进的低噪声潜艇。我国在消化吸收引进潜艇新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自行研制了系列关键装备,同引进潜艇相比,还增加了“AIP燃料电池”系统,也就是利用液态氢、氧的化学作用产生电流,替代水下使用蓄电池供电的功能,避免了柴油发电机依赖空气,让潜艇限时上浮充电,影响隐蔽作战的性能,从而使潜艇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邹学长说:“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使我们在工作中也得到了锤炼。”

    在当时邹建伟学长所在的部队和工作岗位,条件艰苦,工资不高,没有奖金,伙食也无特殊,但是邹学长却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收获了许多乐趣,后来还获得了多项科技奖。虽然现在国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工作条件和待遇都远远好于当初,但是对邹学长来说,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从中收获的乐趣是物质奖励所远远不能比的。他认为,做科学技术就是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在部队完成一项任务,不仅自己有成就感,同时也是为国家做了贡献,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邹学长认为,部队里有很多工作岗位可以让年轻人去发挥,虽然困难很多,但是机会也很多。如果在科学院或大公司,可能就没有这么多机会,因为职位比你高的人有很多。但是在部队,只要胆大心细、踏实肯干,善于抓住机遇,就可以快速获得成长。邹学长从技工、技师干到工程师、高工,从最基层、最基础做起,后来成为了总工程师,分管大型工程总体工作,涉及电子、电气、机械,甚至是化学方面的知识,很多非专业的领域都有机会让他去涉足,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但是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化解矛盾,成功解决问题,自身也随之获得很大进步,这是其他工作单位所比不上的。

    在与邹建伟学长的对话中,笔者自身也觉得受益匪浅。邹学长是一位技术工作者,但是军人这个特殊的身份又给予了他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练。正直无私、吃苦耐劳、克己奉公……这些美好优秀的品质在数十年的部队生活中一点点融入了他的骨血,如今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军魂之中,甚至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自然而然地显现出独属于军人的气质与风度。相比于现代社会的浮躁,部队为邹建伟学长开辟了一片纯粹的净土,让他得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钻研与学习,从而令他不断进步、不断收获成功。最令笔者感动的是邹建伟学长对国家不抱私心的热爱和奉献,还有他对当代年轻人的热心帮助与关怀。作为祖国新一代接班人,我们在紧追时代浪潮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学习老一辈的崇高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尝试,脚踏实地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